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1000字10篇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1000字范文10篇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1000字怎么寫?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有利于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1000字,歡迎大家閱讀。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精選篇1
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執“筆”共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書”,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堅定文化自信,執穩擔當使命之“筆”?!胺矘溆懈?,方能生發;凡水有源,方能奔涌?!敝腥A歷史文脈生生不息,華夏悠久文明綿延不絕,五千多年不間斷的歷史長河積淀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孕育出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品格。在黨的__報告中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重大部署,強調“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這一精神力量的源泉根植于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升平修典,盛世修文。無論是中國國家版本館的落成,還是中國歷史研究院的建設,傳遞出我們這一代人緊握歷史“接力棒”,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的擔當與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執穩擔當使命之“筆”,在神清氣朗、踔厲昂揚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韻致綿長、延久不絕。
秉持開放包容,鋪陳美美與共之“紙”。文化如水,浸潤無聲;文明如潮,浩蕩弦歌?!爸腥A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币笠笤捳Z承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厚望,豐富內涵折射人類文明百花園的期盼。我們始終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全力構建全球“大家庭”美好未來?!耙换í毞挪皇谴?,百花齊放春滿園?!闭驹谛缕瘘c上,秉持開放包容,樂迎世界各國文明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在“各美其美”中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在“美美與共”中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讓詩意長卷鋪展至世界各地、各個角落。
堅持守正創新,厚研奮發有為之“墨”?!拔└母镎哌M,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深入領會中華文明蘊含的五個“突出特性”,充分激發五點關于“兩個結合”的化學反應,才能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皩v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秉h的__以來,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不斷推陳出新,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和“蓬勃能量”。堅持守正創新,以正氣和銳氣縱深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培育和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用精墨妙筆共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書,在歷史長河中閃耀出新的璀璨光輝。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精選篇2
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10月7日至8日在京召開。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本次會議將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將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點”起筆,薪火傳承“文化魂”,賡續文化精髓的“基因根脈”。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從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到民為邦本的治理思想;從九州共貫的大一統,到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從厚德載物的精神追求,到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從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到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從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到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只有堅持“兩個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才能更好賡續文化精髓的“基因根脈”。
以“線”行筆,守正創新“文化力”,構筑文化自信的“精神高地”?!爸C髯冋呲A,守正創新者進?!蔽拿饔览m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世界文明歷史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滄桑而不輟,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具有的創新性。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繼續秉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必由之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更加自覺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筑文化自信的“精神高地”。
以“面”收筆,開放包容“文化運”,建設文化強國的“復興之夢”。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華文明,又充分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統一。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秉持開放包容,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為民族復興立根鑄魂,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精選篇3
“我相信,我們的文明史更悠久。傳到現在,要繼續往下傳”,這是四川考察時,在三星堆博物館發表的講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只有全面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以史為鑒,鑒古知今,使得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乘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列車,駛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地界。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齊魯文化、中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如璀璨繁星,點綴長河,星光熠熠。
學習齊魯文化的“魂”。提到齊魯文化,首先想到的便是孔孟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孟母三遷”“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都飽含了孝道、仁愛、誠信等價值觀。在參加紀念孔子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講話,從孔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學習齊魯文化,首先,要全方位地挖掘齊魯文化的精神內核,學習齊魯文化的內在靈魂;其次,要有所選擇,我們要學會去其偽,存其真,選擇優質的文化種子,根植在中華文明的沃土上,讓他生根發芽;最后,要長久持續,把握齊魯文化的內在的連續性,挖掘齊魯文化的永恒價值,不斷學習,以身踐行。
保護齊魯文化的“體”。山東齊魯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作為連通古今的橋梁,文化遺產不僅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齊魯文化,同時提供了保持文化認同和身份的紐帶。其次,文化遺產作為旅游、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可以促進經濟,增強人們對齊魯文化的興趣,不久前掀起的“淄博熱潮”,讓全國人民認識了解了齊魯文化。保護齊魯文化遺產更是對歷史和人類文明的尊重。如孔廟、泰山、陶瓷等,他們見證了歷史的變遷,經歷了歷史的風蝕,將歷史文明的留言刻進了自己的每一寸皮膚里,它們不僅代表著齊魯人民的智慧和勞動成果,更是整個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想要留存好這份“體”,要做到“緊”和“松”,執法立法的抓手緊一緊,加大對文化遺產的立法強度和執法力度,提高保護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嚴厲打擊破壞文物遺產的違法行為;保護經費的錢袋松一松,加大對文物保護的經費投入,通過宣傳、監管、修繕等多途徑保護文物遺產,為后人留下一個完整、真實的歷史圖景。
傳承齊魯文化的“氣”?!皻狻笔且环N自信與堅韌的氣魄,是富集“仁義禮智孝”的儒氣,千百年來,齊魯人民經歷了無數風雨,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歷史變遷中,積累了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信心,以及儒家思想與仁人志士影響下,那一身儒雅之氣。傳承齊魯文化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歷史,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的連續性和獨特性。傳承好齊魯文化,就要多點投入,傳統與科技齊抓,要加強對齊魯文化的研究和宣傳,通過深挖齊魯文化的歷史源流、傳統習俗等方面的內容,利用網絡媒體平臺進行宣傳,讓年輕一代了解并接受齊魯文化的熏陶。同時,借助高新科技手段,通過裸眼3D、AI還原、線上參觀等手段將文物呈現在人們面前,例如,7月27日試運行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通過AI算法實現文物還原,裸眼3D還原考古“方艙”……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激起了觀眾的興趣。傳承好齊魯文化的“氣”,讓它在時代變遷中煥發新的活力。
拾好傳統文化的這塊磚頭,才能將社會主義現代文明這面墻砌得又厚又牢。只有通過學習齊魯文化的內在精神,保護文化的歷史遺產,傳承齊魯文化的精氣,才能從祖先手中平穩地接過接力棒,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精選篇4
近日,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黨的__以來,黨中央立足全局、謀劃深遠,以高度的戰略洞見堅決守穩守牢了意識形態陣地,推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因勢而謀才能謀定后動、順勢而為才能有效作為。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更加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奮斗和實踐中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上,展現新擔當新氣象新作為。
找準歷史方位的“始”與“時”,胸懷大局,因勢而謀,讓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揚正氣”。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交織,變局范圍之宏闊、程度之深刻、影響之久遠前所未有。在紛繁復雜的變化中,關鍵在堅守本真、保持本質、找尋本我,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傳承久遠,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價值觀念和文明體系,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就是要深刻體悟我國所處的世界局勢、歷史方位,因勢利導做好統籌謀劃,堅持將“國之大者”“省之大計”“市縣大事”擺在突出位置,深刻回答好“姓什么”“從哪里來”“到何處去”等根本問題,讓黨媒黨報黨刊始終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的權威、維護黨的團結,讓黨旗始終在意識形態陣地高高飄揚。
把握開展工作的“識”與“試”,著眼大事,應勢而動,讓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冒熱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雖是務虛的工作,但最忌諱僅以“虛”字當頭、“空”字掛帥,場面上大搞轟轟烈烈,實際上內容空空洞洞。越是務虛的工作,越要拿出務實的舉措。要不斷深化認識、創新方式、拓寬渠道,通過鮮活的筆觸、鏡頭、聲音,把一線帶著泥土氣、稻花香的鮮活案例、生動故事找上來、講出去。要結合不同聽眾特點,用好融合傳播、全媒表達方式,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選樹一批崇德向善的價值標桿,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要科學設置“集中+分散”“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等形式,全方位、立體式開展理論宣發、思想宣講、文化宣傳,積極組織干部講政策、專家講理論、百姓講故事、創業者講創新、青年講奉獻,讓黨的創新理論第一時間“飛入尋常百姓家”。
詮釋人民至上的“實”與“誓”,心有大我,順勢而上,讓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聚人氣”。自動關注的才叫宣傳,自動轉發的才叫傳播。宣傳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宣傳工作做得好不好,廣大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瓣P起門來搞建設”行不通,“閉上眼睛做宣傳”不可取。事實證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既要“陽春白雪”,又需“下里巴人”。要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透徹了解群眾心思,真切感受群眾情結,真誠聽取群眾心聲,充分運用大眾化、通俗化的話語體系,多講人民群眾愿意聽、喜歡聽、聽得懂的真心話、暖心話,少一些“生搬硬套”“自言自語”,把大主題和小切口結合好,把國家的“大政策”轉變為群眾能聽懂的“小例子”,把文化的“深含義”轉化為群眾喜歡聽的“短故事”,將傳統“我說你聽”轉化成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有問有答”,真正讓政策、理論走出抽象的殿堂、學校的大門,深入到城鎮鄉村、田間地頭,使宣傳思想工作更有溫度、更有深度、更有廣度、更有力度。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精選篇5
黨的__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凝聚奮斗與思考、承繼光榮與夢想。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肩負起文化傳承發展的光榮使命,在新時代新機遇下為文化傳承發展“立柱架梁”。
立好“傳統文化”的柱,架好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承梁”?!爸袊幕催h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蔽恼轮赋?,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好文化工作,我們要善于從中華文化的寶庫中萃取“精華”,把傳統文化這一瑰寶傳承好、發展好。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以文載道、以文傳道,終極歸屬是歸于光明本源,其中蘊含的華夏文明是本源的文明,因而亙古不變,綿延數千年并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我們做好新時代新文化工作,就是要立足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從中學習、領會、轉化,變成符合當下實際發展規律的新文化,為傳承發展強基固本、凝心聚魂。
立好“相互結合”的柱,架好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結合梁”。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第二個結合,是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與理論創新的歷史責任。長期實踐表明,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融會貫通起來,才能激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雙層靈光”,才能不斷汲取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使中華文明煥發蓬勃生機,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又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讓馬克思主義這棵“真理之樹”根深葉茂。
立好“開放包容”的柱,架好賡續文脈、譜寫華章的“創新梁”?!拔幕纳χ攸c在于創新?!蔽拿饔览m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既是我們需要擔當肩負的歷史責任,也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堅定不移地做好文化創新,既要通過融合檢驗,也要通過實踐變革,更要通過人民創造。同時,要不斷煥發創造激情,增強創造能力,讓思想創建得到尊重、讓創造才華得到發揮、讓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確保文化創新在我們廣袤大地上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精選篇6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守住“根和魂”,讓中華文化永葆生機與活力,綻放出“盎然春意”,是當代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使命責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文以“留史”,保護文化的源流根基。與文相會,與史為友。唐詩宋詞的不同風韻映射出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文房四寶的雅致意趣蘊含著文人匠心??梢哉f,文化是與過去的“對話框”,既刻錄著歷史,也見證著時代的變遷。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币挥鹬p無以飛,一足之力無以至,五千多年的深厚歷史文化是祖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要妥帖地“收藏”好這些“家珍”,把文化的源流根基保護好。保護在心更在行,不忘本來方能開辟未來,讓保護傳統文化成為自身的生命自覺,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重要使命。惟其如此,才能讓延展文化根系脈絡的土壤更加堅實,讓文所留史,永綻光芒。
文以“接力”,傳承文化的民族基因。文化是精神的寶庫,滋養著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也是民族自信與自豪感的源流。頑強拼搏、奮發圖強的足音接續著文化的民族基因,流淌在中華兒女血液中的民族基因是團結精神的構成部分,一脈相承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創造的精神文明成果。硝煙遠去,精神永存。中華文化里的民族基因是接力“火炬”,而中華兒女是民族精神的“接力手”。防控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向世界展現了泱泱大國的民族凝聚力和“了不起的中國精神”,英雄故事不絕于耳,民族風采舉世矚目。我們的民族文化“可敬、可親、可學、可用”,把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學好,才能把文化的民族基因傳承好,借文化之力鑄精神之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文以“聚能”,發揮文化的資源優勢。文化的多樣性放射出巨大的魅力與能量。文化包括服飾、習俗、飲食等多個方面,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特色,比如蒙古人擅長騎馬射箭,新疆人擅長載歌載舞,福建人擅長飲茶之道,不同節日里更有迥然不同的紀念方式。利用好各地區鮮明的文化資源優勢,對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當前,文化旅游業已然成為社會經濟活力的重要風向標。將文化資源與當地旅游業深度融合,能夠充分拓展旅游發展空間,讓文化成為拉動地區發展的強動能,迸發出更大的輻射能量,發展更多“小木耳”“小黃花”等特色產業,成為挑起“金扁擔”、滿載“幸福糧”的重要力量。同時,與其他領域的融合也是文化內涵的不斷豐富,是文化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方式,聚合的也是自身的發展之能。
文以“載道”,豐富文化的實踐形式。實踐形式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動載體,打造的是文化的亮麗“名片”。無論是展現中國美食文化的李子柒,還是《經典詠流傳》里的歌詠詩篇,亦或是以唱演秀來弘揚傳統文化的《國風美少年》,活潑有趣又多姿多彩的文化實踐形式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視覺與聽覺的聲色交織,讓傳統文化更“火”的同時,也讓其更“活”。中華文化底蘊深厚、意蘊深遠,要以兼收并蓄的豐富實踐形式,把中國故事講得生動、說得細致,“老生常談”而新意常在,聲動華夏、道傳四海,老樹抽新枝,枝上結新花,讓中國的文化之“道”與時代活力并肩,走出“家門”,走得更遠。
在新的奮斗征程上,我們當繼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發揚好中華傳統文化,致力于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讓文化的“盎然春意”舞動四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精選篇7
上下五千年,文明長河綿延不息;縱橫九萬里,文明輝光照亮征程。領略魏晉風骨,飽覽漢唐氣象,步入宋元境界,品鑒明清韻味,從詩詞歌賦到琴棋書畫,從禮樂典章到諸子百家,我們從中華民族無比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獲得了無比強大的前進動力,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博采眾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文化力量。
銘記苦難輝煌,探源“熠熠生輝,源遠流長”的文化品格,賡續文化自信“基因密碼”。作為一個具有科學性的時代命題,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破浪前行、繁榮發展的精神武器。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古老文明,歷經滄桑卻歷久彌新,一次次從苦難走向輝煌,助力中華民族秉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從容姿態闊步向前、砥礪奮進。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養分,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將傳統文化中的社會理想、治理思想、家國情懷等融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頂層設計、政策舉措中,由此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和文明內涵。當代青年更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用“青春之音”講好“中國故事”,從“中國經典”總結“中國經驗”,悟“中國道理”走好“中國道路”,理直氣壯、自信自豪地去探尋、傳承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
穿越歷史煙云,激揚“生生不息,承古拓今”的創新力量,書寫文明傳承“嶄新篇章”。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本質上指的是社會主義社會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突出表現。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與進取精神。植根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沃土”,中國式現代化才有深厚底蘊,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會根深葉茂。要堅持守正創新,做到“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堅守“第二個結合”的主義之“正”、理論之“正”、道路之“正”、制度之“正”、文化之“正”,以變革和開放的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推動中華文明永葆活力、重煥榮光。
綻放耀眼光華,煥發“美美與共,和合共生”的博大氣象,裝點世界文明“璀璨星河”。要“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從古至今,中國文化從來就不是一種狹隘的文化,中華文明一直以開放包容的氣度與胸懷聞名于世。從玄奘西行到鑒真東渡,從漢代張騫“鑿空”之旅到明朝鄭和“七下西洋”,從“萬國衣冠拜冕琉”的盛唐氣象到“萬里駝鈴萬里波”的絲路長歌,中華文明在互學互鑒、兼收并蓄中不斷煥發新的光彩,更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今日之中國正不斷從“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從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從北京冬奧的“冰雪之約”到一系列主場外交活動,無一不體現著“大國”的胸襟之“大”、格局之“大”、擔當之“大”。明日之中國將同國際社會一道,持續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打破文明隔閡、解決文明沖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承擔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使命。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精選篇8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積淀的文明古國。具有曲折而又漫長的發展過程,由中華各族人民共同書寫創造,內涵豐富,從未喪失過它的根本——中華傳統文化。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傳統文化呢?它是指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但它又與歷史文化有所區別:它對人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不僅存在于歷史中,還存在于現實中。
傳統文化被稱為中華文明之“根”,不單是因為它對于歷史發展保留了其文明成果,同時也是因為它對于現實也具有積極意義。
傳統文化中的傳統思想如“以和為貴”、“實事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的思想仍沿襲至今,它在潛移默化中對人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至今“平等”、“和諧”仍印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中國旗袍,更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中華民國政府于1929年已將它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從古至今,它代表著中國女性的古典韻味,標志著獨具特色的東方時尚,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及那具有永恒意義的美,讓世界為之傾倒。
但傳統文化就全部是積極的、先進的嗎?任何事情都是有其兩面性的,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
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局限性,決定了其對當今社會也有消極的影響。好比古代西漢時尊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于是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過于追求道德修養而忽視自然科學,讓中國傳統文化重政務,輕自然,斥技藝。道德至高無上的觀念把人的興趣引向了道德修養和政治活動,而不是引向對自然的征服和對物質世界的剖析;這種極端的思想直到現在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因此,我們更應辯證地看待傳統文明,抵制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
而如今,各種思潮魚龍混雜。如何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現代科學的發展,信息全球化,外來文化的進入,難免讓國人隨波逐流,忘記了怎么去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北帧懊褡逦幕蹦恕耙涣鳌钡男拍?,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以不卑不亢的姿態去與外來優秀文化借鑒、交流,博采眾長,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讓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用心解讀傳統,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的“兩面性”;在當今社會中抵御外來文化帶來的沖擊的同時,不忘中華文明之“根”,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做新時代的建設者,讓傳統文化一脈相傳,欣欣向榮!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精選篇9
“文化是軟實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則是硬任務?!备骷夵h委政府和黨員干部要凝心聚力,擔當作為,在守正創新中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做好傳承與創造結合的文章,煥發時代新生機?!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就是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蔽幕且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不能割裂的,沒有歷史延續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因此,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是最硬核的文化軟實力。要秉持揚棄的態度,結合新時代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把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予以剔除,把適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發揚傳承,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在革故鼎新中激發文化發展活力。
做好文化與產業結合的文章,探索發展新路徑?!拔幕涂萍既诤?,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眰鹘y與現代、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效融合一直是文化發展中討論的熱門話題,如何讓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市場性和公益性的雙贏,也是文化發展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注重線上文化產業的發展,借助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手段拓展文化發展空間,增強優秀文化影響力,做好文化發展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要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依托旅游資源,著力講好文化故事,走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做好傳播與制度結合的文章,完善傳承新機制?!皩崿F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眰鞒泻脙炐愕膫鹘y文化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能夠有力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給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精神;要努力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健全文化傳承機制和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堅持自覺運用制度力量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心得體會精選篇10
黃帝創業垂千古,倉圣造字鬼神驚。辟開荒昧驚天地,中華文明著先聲。
——題記
或許每一個觀看過漢字書寫的人都會想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一般,為那壯麗的景色而迷醉。墨色于宣紙上染開,筆鋒由濃轉淡,一提一放之間,可以聆聽到來自云水深處的曼妙。在我看來,有無限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中國漢字書法,為我們中國的文化錦上添花,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
漢字書法以翩若驚鴻之態,修身養性。一提一放之間,書法對一個人的專注力,耐力的培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許多青少年熱衷于看韓劇、看美國大片,聽流行歌曲,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和塑造了不良思想。我想,如果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習書法,在書法中投入足夠的學習和關注,那么沉迷網絡、恐怖暴力等種種發生在青少年身上不良現象也許會減少許多。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書法所需要的耐心和靜心練習,不正培養了處在這個凡塵浮世中青少年的專注力嗎?
漢字書法以婉若游龍之態,悟人生哲學。筆鋒由濃轉淡,這不正是如人生一般嗎?鮮衣怒馬少年時,如浸滿墨的筆一般,壯志凌云,空白的人生書卷正等著書寫。隨著時間的推移,筆墨變淡,可能勾勒出不好的形態,猶如人生遭遇低谷,就像王國維人生三境界中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但最終,人生會走出低谷,會重新提筆染墨,會明白“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漢字書法以榮曜秋菊之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漢字書法是古代先賢智慧的傳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如今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中國,文化軟實力也不能忽視。漢代楊雄說“書乃心畫”。的確,每一幅書法精品都是作者技法的妙用、雄才的揮灑、大智的奔涌、高懷的展現,是作者心智運行的印跡。臨摹書法的過程不正帶領我們去感受了古代先賢創造字體的智慧,去領略中國傳統文化嗎?更多的人去學習中國書法,那么就有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人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曹植以它形容宓妃,而我覺得這句話同樣適宜漢字書法。養浩然之氣,積淵博之才,得天地靈性,納萬物菁華,妙發靈機,書法創造我們大同之境的同時,也讓中國傳統文化更加深入人民的生活中,思想中,行動中。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驕陽萬丈光,敢將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因此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去學習漢字書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才能讓自己走向更好的未來,讓以我們為希望的中國走向更好的未來。